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之反思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首先,由于历史在初中是所谓的“副科”,学生不太重视,因此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贫乏。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和初中相脱节或拔高,使学生一下子无所适从。再者,学生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例如:不知道做课堂笔记,只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最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面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相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首先,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效率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必要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这样,学生就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好新课奠定良好基础,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使学生在学习时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其次,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和难度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较大的差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也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最后,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个历史事件何时发生、有何意义,更需要让学生明白为何发生,以及一个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其中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的效率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一定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学到应学的内容,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新教材新课程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大胆实践,努力探索,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总结提高,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