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终于甩开了各种各样的的包袱,踢开了各种各样的羁绊,显出了她真正的面目走进了文学的时代。与之呼应的是,文学鉴赏(主要是诗歌鉴赏)在语文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越来越大:小题由一道增至三道,赋分由三分增至九分。与此同时,考核内容也经历了一个稳中渐变的过程:由原来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测试逐步过渡到“意象、意境、风格”的考察。
由于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阅读理解,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这给客观评分带来困难,因此,命题人把此考点设计成了选择题的形式,让考生根据各种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要做好诗歌鉴赏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把握整首诗的意境和风格,又要对诗歌进行具体解剖,掌握里边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掌握不了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也就无从把握整首诗的意境和风格。但是,不少同学对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还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几组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以具体的分析。
一:押韵和韵律。押韵和韵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押韵是外在形式,韵律是内在节奏。古代诗歌基本都押韵,其中古体诗要求较为宽松,而近体诗要求十分严格;新诗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不少同学认为,押韵的诗歌就有韵律,而不押韵的诗歌就不具有韵律,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事实上,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不少形式上不押韵的诗歌也有内在的节奏。可以这样说,押韵的诗都讲究韵律,而不押韵的好诗也讲究韵律。如高考诗歌《金黄的稻束》就是首不押韵诗,我们照样能感受到它有内在的旋律在流动。再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就是将三个七言排列成为六行,突出了视觉效果,增添了韵律美。
二、正衬和反衬。衬托(又名烘托)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历年的高考题中时有涉及,如春季高考诗歌《鸟鸣涧》。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性质相同的东西衬托: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以五岳的美来正衬黄山的美。反衬则是用性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典型代表。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美景和愉快的心情是正面烘托,恶景和惆怅的心情也是正面烘托;美景和愁绪是反面衬托,恶景和喜悦也是反面衬托。这一点相当一部分同学弄不清楚,希望多加注意。如《小雅》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诗写一征人归家途中的感慨。王夫子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本诗就是用来时 “杨柳依依”来反衬今日 “雨雪霏霏”的,这更增加了征人的哀愁和凄凉。
三、比喻和象征。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它是为了把事物或道理说得生动形象而把此物比成彼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成滚滚东流的江水。象征是一种写作手法,为了艺术的需要,在整篇文章中,把一种东西象征成另一种东西,而被象征物一般不直接出现。如高尔基在《海燕》中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由于比喻和象征都有把一种东西比成另一种东西的特点,所以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搞不清什么是象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区别比喻和象征。其一:比喻具有短暂性,如舒婷《致橡树》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雄的火炬”一句,把“花朵”比作“沉重的叹息”“英雄的火炬”只是暂时的,其他地方不再出现;而象征具有长期性,如《致橡树》中的木棉树,从头到尾都象征那种具有现代爱情观的女子。其二:比喻句中本体可以出现,明喻和暗喻都出现本体,如“露似珍珠月似弓”;而在象征中一般不直接出现被象征物,如臧克家《老马》中的老马象征中国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下层劳动人民在诗中没有直接出现。
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正面描写中,所描写的对象直接出现。如在《洛神赋》中,诗人通过细致地描写洛神的面容、体态、衣饰等展现洛神的美丽和神韵。在侧面描写中,所要描写的对象不直接出现,要通过描写其他方面来体现描写对象的特点。如在《陌上桑》中用“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表现罗敷的绝色姿容。白居易在《夜雪》中这样写:“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虽全诗都在写雪,但无一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衾枕冷”(触觉)、“窗户明”(视觉)、“折竹声”(听觉)等侧面描写来写雪夜的独特感受的。在许多时候,诗人是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写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前一句是正面描写,后一句是侧面烘托。
五、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从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来看,所选词曲大多是抒情诗,而其中诗人是怎样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是我们品位诗歌艺术的形象、探寻诗歌意境的重点。情景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两种。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中,全诗既有写景,又有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再抒情,也有的先抒情后写景的。如春季高考题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前两句写蝉的形状、食性和声音,属于写景,后两句说蝉的立身品格高洁,属于直接抒情。所以这首诗是首借景(物)抒情诗。在寓情于景的诗歌中,全篇只写景,没有直接抒情,而是把情巧妙地蕴涵在景物中,虽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高考题《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全诗四句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诗人通过对四景的描写,透露出对平静、安定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典型的寓情于景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