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老柳树

国庆假期,在朋友家偶然看到一本书,那是一本很薄、很不起眼的书,翻开一看,作者竟然是住在我家后面的那位老爷爷。好奇之下,我跟朋友把书借回了家,翻开之后一口气看到深夜,终于把书看完了。

我的印象里,老爷爷为人和善,热心肠,谁家有难处要帮的都会帮上一把。前几年,忙种路没修的时候,他经常守在村头那条通往地里的路上,这里挖一挖,那里填一填。尽管一下雨路又会泥泞,他却不厌其烦地日复一日。这几年他年龄大了,干不动太重的活儿了,就经常站在村头的老柳树下,望着过往的行人。

听婆婆说,他是村里的老支书,二十几岁开始担任村干部,一干就是二十八年。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他的过往,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我娘家是隔壁村的,小时候要跑三里路来这里上学,这里的校园花红柳绿,这里的街道笔直平坦,我们村的人磨面、弹花、榨油都要到这里来,原来这一切都是老村长带起的产业。在合作社经济时期,他带领着大家“起碱打围田”,把白茫茫一片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又引进技术,种了粮食、棉花和果树,办棉花加工厂、榨油厂,让大家不但能吃饱饭,还能分到钱,村子从落后的典型变成了乡里的模范。

那个时候的人是真舍得力气!打井,跟地球要水,跟土地要粮,寒冷的冬天打井,养水供应会结冰,不能正常送到正在打的井里,一旦缺水,新井就容易塌方,大家就人力破冰。养水是从远处的井里打上来,用人推着水车再通过垄沟流到新井里的,大家不停地来回奔跑,又冷又累,撑不下去了就喊口号:齐努力呀,加油干呐,打机井呐,为抗旱呐,多打粮呐,吃饱饭呐!冬天为了烧火取暖、做饭,跑120里地用人力架子车到鹤壁煤矿去拉煤,一车煤七、八百斤,实在太苦。后来老村长跑了几个合作社借钱买了一辆拖拉机,除了拉煤自用还帮外村拉煤挣运费。

我们附近的其他村子几乎都是水跟人走一条道,冬天打滑,夏天泥泞,这个问题老支书在几十年前规划村子宅基地的时候就解决了,街道两旁挖了排水沟,水都流到村东头的坑里,坑里种了苇,苇成熟了编席卖钱,一举两得。盖学校、盖村委会,在大家都住泥坯房的时候,村子里就建起了这两栋最豪华的楼房。搞人才输出,有能力的人从不捂着、藏着,而是推荐到外面去,有了本事再来反哺村子。

后来合作社解散,分田到户的时候我们村经过特许可以保留,可是村干部三翻四次讨论,又找了当时的老县长聊之后,还是决定分。干部不搞特殊,分的公平公正,大家心服口服。再后来老支书觉得温饱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该带领大家搞经济建设了,可是在这方面他的经验不足,年纪也大了,就主动辞职了。婆婆说,如果老支书能再年轻几十岁,我们村又会是另一个新面貌。如今他老了,早已不再管村里的大事,可是又向村委申请搞起了老年活动室、秧歌队,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几十年,生在穷苦的旧社会,家里为了改善生活,养了头牛,可是却招来了土匪,把父亲打成了残疾。但他却如池塘里的莲,出淤泥而不染,积极、乐观,纯粹、不怕苦,像太阳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光明,像村头的那棵老柳村,守护着村庄,几十年如一日。希望我们的老支书寿比南山,希望我们村头的老柳树四季长青,希望我们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的共产党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