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糕

今天,我们上了口语交际课,主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让孩子去访问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课上孩子们积极发言,五花八门地讲着自己访问的大人的小时候的故事,有顽皮的,有好笑的。其中,一个孩子讲了自己妈妈小时候的关于年糕的习俗。我随着孩子的描述,穿越回自己的童年。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差一点,小孩子们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点好的。除夕吃饺子,元宵吃年糕,家家户户都做年糕。最有趣的是,在元宵节的晚上,把年糕先做成圆柱体,上面的一面凹下去一些,在中间塞一条棉线,露出一个线头做灯芯,再倒进去一些食用油,然后点着灯芯,就像一个粗粗的,矮矮的蜡烛一样,那时并不管他们叫年糕,而是叫做“灯盏”。在院里的每个房门两边各放一个,院子大门两边也各放一个。看着每个门两边的“灯盏”,好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把孩子们的脸映得更红,更可爱,更漂亮了。孩子们在院子里拍着手,欢呼着,奔跑着,笑着,跳着,家家都传来他们的欢笑声。

最有意思的还是院子大门口的那两个“灯盏”,得有人看着,否则会被谁家的孩子“偷”走。当然,这是一种风俗,是一种游戏,“灯盏”是祈福的,偷灯盏也是偷福,谁偷的多,谁的福就多。所以,家家的孩子都分工,各司其职,有的在家看“灯盏”,有的负责出去“偷福”。偷偷摸摸中禁不住要笑,紧张中藏不住兴奋,看“灯盏”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被门外的棍子拨走,好不容易成功得手一个,突然大门一开,窜出一个人又被夺了去。不管是怎样的结果,迎来的都是哈哈大笑,笑得直不起腰,笑得在地上打滚……

随着班里孩子幸福欢笑的声音,童年放“灯盏”,看“灯盏”,偷“灯盏”,抢“灯盏”的快乐情境又浮现在脑海,我仿佛又吃到了妈妈做的那甜甜美美的年糕。

是啊,虽然现在超市里零食琳琅满目,但都不及我童年时妈妈做的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