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众不同的月饼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沉浸在对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时,冥想中的我,突然被“铃铃铃……”的手机铃声打断。
“妞啊,咱家新加工了一些月饼,给你送一些过去吧!”母亲慈爱的声音从话筒中传来,“不用了,妈,我最近牙疼,不能吃甜的,你们留着吃吧!”不忍心让母亲受累的我忙拒绝道。得知我不能吃的原因后,母亲不再坚持。
然而,第二天,门岗处打电话让我去拿东西,打开袋子,发现除了带着香甜气味儿的月饼外,还有一张图文并茂的纸,那一瞬间,泪水模糊了眼睛。
母亲年近古稀,因为小时候家里实在太穷,对于学校,也只能是眼巴巴地远观,如若不是因为外公不认“男”“女”上厕所而闹了笑话,估计母亲这辈子都进不了学校。在这种前提下12岁才中途插班到了二年级的母亲如饥似渴地学习,由于底子差,也不会汉语拼音,无奈之下,聪明的母亲想到“谐音识字”,即使这样,母亲也只是上了一个学期。原因是大舅当兵,家里劳力少,于是母亲就开始了一辈子的劳作。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十岁那年中秋节前一天,小伙伴拿了一个月饼向我炫耀,不懂事的我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母亲要月饼。但,对于勉强能够吃得起一日三餐的家庭来说,哪儿还有余钱去买月饼。晚上我带着对月饼的美好心愿进入了梦乡。因为家里穷,母亲当时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织布补贴家用(由于当时农村用电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次来电都是半夜十一点,到凌晨四五点就停电了)。凌晨两点,睡得正香的我突然被父亲着急地喊醒,“快,去给你妈倒点水!”只见父亲正费力地把母亲从织布机上抱下来,而母亲右手右脚毫无动作。我吓坏了,父亲让我看着母亲,他马上去请医生,在医生的建议下送母亲住院了。好在,一来母亲年轻,身体底子好;二来送医及时,幸好并没有留下后遗症。但从那儿以后,每年的中秋节母亲必定会给我买月饼吃。
“许老师,这是买的月饼吗?”
“不是,我妈送来的,来,大家尝尝!”
“呀!阿姨送的月饼肯定味道与众不同!”在温馨的调侃中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