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的“打怪升级”手记

当语文老师的第五年,我发现高二真是个神奇的阶段——学生一边顶着“准高三”的压力,一边还留着对世界的好奇。而我,就在这奇妙的化学反应里,上演着属于语文课堂的“变形记”。
讲《赤壁赋》时,有学生问:“老师,苏轼被贬还这么豁达,是装的吧?”我立刻掏出手机,翻出自己熬夜改完50份作文后的自拍说道:“就像老师现在挂着黑眼圈,还笑着给你们讲题,是真心热爱,也是‘苦中作乐’的智慧呀!”课堂瞬间笑声一片,大家反而对苏轼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共鸣。
批改作文更是大型“开盲盒”现场。有人写议论文,言语锋利的如同刀子一般;有人写的抒情散文把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但却过于“风花雪月”,我就在评语里当“段子手”:“这位同学的排比句,气势堪比东北铁锅炖,万物皆可往里‘炖’!要是论点再清晰些,就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啦!”没想到,曾经最怕写作文的学生,后来竟主动找我聊写作思路。
当然,也有“翻车”时刻。讲《红楼梦》人物关系时,我自信满满画关系图,结果被学生指出辈分标错,当场“社死”。但我立刻举起双手说道:“感谢课代表‘打假’,这就去恶补!”现在,我们班形成了“师生互纠”的传统,知识就在这欢乐的“较真”中越学越扎实。
在高二的语文课堂,我不做“权威”,只做“引路人”。带着孩子们在文字里探险,在诗词中寻宝,把知识点变成有趣的“通关秘籍”。毕竟,比起记住标准答案,我更想他们永远保持对语文的那份最初的“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