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及填鸭式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模型,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吃鱼,也要学会捕鱼,在主体地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动脑动手,主动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定位教学目标:从“教”到“不教而教”的策略。
教学目标指导师生的教与学。必须明确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再到学习目标的逻辑层级。通过具体的目标定位,为学生指明清晰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问要有启发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利用好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在探究式学习中成长,在自主学习中得到锻炼。
五、转变评价方式,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击中”了不少学生的内心。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已形成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一句脱口而出的负面否定评价,说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可对学生的伤害却是巨大的。教师以成绩、名次片面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这样的评价显然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教师应以每位学生个体本身为坐标,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和进步幅度,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改变自身不足、弥补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学生正确审视自己,修正存在的问题,汲取他人优点,不断完善提高,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目标规划。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标则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性格养成。
总之,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