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我的语文教学感悟

作为一名高二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语文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教会学生背诵名篇名句,还是引导他们在文字中感受生命的力量?是训练他们写出高分作文,还是帮助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思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明白,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
一、以文本为媒,唤醒思考  
高二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渴望表达,却又容易陷入应试的框架。在课堂上,我努力让文本“活”起来。比如,学习《赤壁赋》时,我们不仅分析苏轼的哲思,还要探讨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豁达;解读《祝福》时,我们不仅批判封建礼教,还要思考鲁迅笔下的人性关怀。我希望学生明白,语文不是标准答案的堆砌,而是与作者、与时代的对话。  
二、以写作为镜,照见自我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许多学生畏惧作文,认为必须“高大上”才能得高分。我鼓励他们从生活出发,写真情实感。一篇关于校园梧桐树的随笔,可能比空洞的议论文更动人;一次对家庭琐事的细腻描写,或许比堆砌典故更有力量。我常对学生说:“写作不是为了取悦阅卷老师,而是为了记录你的成长。” 
三、以阅读为舟,遨游世界
高二学业繁重,但阅读不应被挤压。我组织开展了“每月一书”活动,推荐《平凡的世界》、《活着》等经典,也允许学生自选兴趣书目。读书分享会上,有人从《红楼梦》里看到人情冷暖,有人在《三体》中思考人类命运。阅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让语文课堂有了更深的根基。
四、以情怀为灯,照亮前路
语文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人文精神。我希望能让学生在匆忙的备考中,依然记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记得“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当他们未来面对人生的抉择时,或许某一句古诗、某一篇课文会突然浮现,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撑。  
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更是如此。我愿继续做一名“点灯人”,用文字的温度,照亮学生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