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爱与智慧叩开成长之门
春日的阳光斜照在高三(12)班的窗台上,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让我的思绪飘回两年前那个闷热的刚接班的日子。彼时的教室桌椅歪斜,后墙贴满通告,四十七双眼睛或挑衅或漠然地打量着我这个新班主任。两年时光流转,现在的班级窗明几净,人人争先学习,学校活动中屡获名次,艺术生考试全部过线,更有两名艺术生取得了省前300名和一名艺术生取得了省前150名的好成绩。
一、看见"差生"背后的生命密码
小森的改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这个染着橙色头发、满脸戾气的男孩,在我接班第三天就因抽烟被教导主任抓现行。家访时,我看到了他家庭的全貌:因脑梗瘫痪在床的父亲,炎炎夏季还要忙于农活儿的母亲,以及角落里堆满的汽车模型零件。这个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少年,用一个通宵帮我修好了坏了好久的笔记本电脑。当我将“班级技术总监”的聘书交到他手上时,这个总用不屑掩饰脆弱的男孩第一次红了眼眶。
每个所谓“差生”的生命褶皱里,都藏着未被照亮的星辰。沉迷网游的雨辰能精准记住每个英雄的技能参数,逃课成性的小璐创作的抖音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拿着放大镜寻找缺点,而是成为手持探照灯的人,在看似荒芜的心田里发现希望的绿芽。我建立“天赋银行”,让学生匿名登记自己的“秘密才能”;开设“达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上讲台传授特长。当教室后墙的通告变成荣誉证书时,改变的不仅是环境,更是四十七颗重新跳动的心。
二、构建差班转型的生态系统
转化差班不能靠孤军奋战,需要构建多维联动的教育生态。我设计了“三位一体”成长方案:与心理教师合作开发“情绪晴雨表”,用颜色贴纸让学生即时反馈心理状态;联合科任老师实施“分层教学包”,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定制学习路径;邀请家长组建“成长观察团”,用影像记录代替空洞说教。当数学老师为篮球特长生设计投篮抛物线习题,当政治老师带着学生到菜市场调研物价波动规律时,知识真正照进了现实。
班级管理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我们共同制定《班级宪法》,但惩戒方式由学生民主商议:迟到者可以选择背诵古诗或清扫讲台,打架者必须完成“冲突调解模拟演练”。在“班币制度”下,学生通过课堂表现、志愿服务赚取虚拟货币,竞拍“免作业卡”“同桌选择权”等特色商品。这些充满游戏精神的规则,让纪律不再是冰冷的枷锁,而是共同守护的契约。
三、静待花开的守望者哲学
教育是慢的艺术,差班转化尤需静待花开的耐心。曾连续三个月每天课后为小陈补习历史时间轴,直到他在联考过线那刻兴奋地满教室奔跑;组织过十二次“失败者茶话会”,听学生讲述那些不敢示人的挫折与迷茫。当小雪在周记里写道“原来有人相信我能变好”时,我更加确信:教育最美的模样,是让学生在被全然接纳中重拾向善的勇气。
转化差班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重塑的旅程。我学会了在盛怒时数三秒再说话,在疲惫时欣赏学生送的歪扭剪纸,在迷茫时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当毕业生回校讲述大学生活时,生命的回响让我懂得:教育不是刻刀下的雕塑,而是春风化雨的滋养。
暮色中的校园渐渐安静,高三(12)班的灯还亮着。玻璃窗上倒映着伏案疾书的身影,那些曾经桀骜的轮廓如今显露出专注的棱角。教育从来不是优胜劣汰的竞技场,而是让每个迷途的生命都能找到归航灯塔的港湾。当我们用真诚叩响心门,用智慧铺设阶梯,最顽劣的灵魂也会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芒。这或许就是班主任工作的终极魅力——在见证蜕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完成了教育的修行。
科达教育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