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数学课上成学生喜欢的样子
10月13日至15日在郑校长的带领下我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十四届‘践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深度解析’名师课堂学习研讨会”可谓收获满满。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深邃的。数学课多数时候并不是天然快乐的。这就需要教师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在每一堂充满挑战的数学课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努力把数学课上成他们喜欢的样子。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这一学科还真不容易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学习要求会越来越高,困难会越来越多。而人的兴趣发展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对数学学习而言,就是要帮助学生喜欢上数学,觉得数学学习活动好玩儿有趣。
学习数学这件事,肯定因人而异,但也有明显的学段规律。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模仿跟着做,不必讲太多的“为什么”。儿童在老师标准的示范之下,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试着去完成,做得不错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儿童就会有成就感,对接下来的学习也会充满信心和期待。
对于小学中段学生,他们已经从形象思维开始转为抽象思维,需要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面前,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仅凭自己一人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和同伴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团队的力量,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创设适合他们的探究主题情境,提出适合他们合作的核心问题。
到了小学高段学生可以抽象地思考问题了。这时他们已经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各种性质、法则,但对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有限,因而不能提过高的要求。这个时期,一个班级里学生已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这种分化,还不是严格意义上学习能力的分化,更多是学习效果的差异性表现。我们应引导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不论是书上写的,还是老师说的,都要想想,这个理通了吗?自己认了吗?能把同学说服吗?坚持这样的思考方式,学生会慢慢正视问题,因此我们要鼓励引导儿童去思考、讨论。
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学生出发,把每一节数学课上成大家喜欢的样子。
科达教育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