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子里的黄昏
夕阳的余晖散去,已入黄昏。夜风微凉,空气中传来淡淡的槐花香。太阳能路灯自动打开,村里新修的马路平整、宽阔,路两旁的樱花树花已落尽,茂密的树叶投下了斑驳的影子。临街的房子统一新刷了白底,画了彩绘。鸟儿早已归巢,谁家的狗或者鹅吃饱了,悠闲地叫唤几声;遛弯的大娘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哪家的电视声音开得大了,隐约传到了街里……
村里向外的路口全都封了,只留了一个门儿通往外面,村干部轮留值守,一到晚上十点就开始“宵禁”,像古时候的城门。虽然疫情当下,到处风声鹤唳,可这里的农村生活一如既往的宁静、祥和,并没有因为只剩一道门而带给人们焦虑。农村人不担心物资供应,村里有养鸡的,养猪的,磨面的……总之是应有尽有,菜就更不用说了,房前屋后,甚至院子里都被勤劳的主人种上了菜,虽然品类没那么丰富,但总归饿不了肚子,住的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宅基地翻新的,出行的车子有电动车、小汽车,但都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支出,不需要每个月向银行还贷款。
疫情面前,农村人的坦然一部分来自传统的消费观念,大部分却是国家给的。衣食无忧,老有所依,孩子有学上,病了有钱看,生活自然就没什么可焦虑的了。
前几年,农村的工作机会不多,好多年轻人出去打工,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了农村人头疼的大事。不知何时,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搞养殖的,有做买卖的。县城附近还多了很多工厂,有些人去那里的工厂打工,隔三差五还可以回家看看。
这几年,国家花了大力气在教育改革上,寄宿制学校、双减、课后延时服务……家长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孩子的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几年的农村,有些像陶公笔下描述的桃花源。疫情之前,村里的老人得空还可以跟着旅行社到外面走走看看,疫情四起的这三年,大家都在村子里待着,不给国家添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这片土地,就是农村人的诗和远方,在村子里待着踏实、知足。
夜深以后,人们入了梦乡,家家户户的灯火都已熄灭,路灯却依然坚定地亮着,给村子带来光明,像农村人的主心骨……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