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盲”母亲
妈妈生在大跃进时期,家里孩子又多,所以从小没上过学,不认识字。也许是这个原因,她的记忆力非常强悍,在日常的生活劳作中她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知识,有文学方面的,比如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植物方面的,好像地里的每一种草妈妈都认识,还能说出它们的作用;有医学方面的,妈妈经常会用一些生活中随手可见的东西来给我们姐弟治一些小病小痛。
小时候我们常常缠着妈妈讲故事,不管在地里拔草、捉虫,还是在场里剥玉米、摘花生,耳边总会响起妈妈精彩的讲述:“包拯、展昭、白玉堂、秦琼、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林冲、孙二娘……”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我起初都是从妈妈口中听到的,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名字叫“猪和亮”,我还一直纳闷,为什么有人会叫这样的名字?后来才明白妈妈的故事都是听来的,名字有出入也就不足为奇了。我看一本书,常常看完了只是多出一种感悟,很难完整地讲述书中的故事情节。妈妈却有这本领,她从说书人口中听来的故事,从收音机中听来的故事都能再生动地讲给我们听。我后来喜欢看书,喜欢文字,想来都是不识字的妈妈在我的人生之初就埋下的伏笔。
小时候除了上学,跟妈妈在地里劳作是我生活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当时只是觉得辛苦,现在想起,留在记忆里的却只有幸福。妈妈总是一边拔草一边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述各种植物。一小簇一小簇的,开着紫花的“地丁”,上面的嫩种子可以吃;开着大黄花的“蒲公英”,我们小时候叫“鸡蛋棵”,它未开的花苞也可以吃;“龙葵”的果子成熟之后是黑色的,八九颗围成圈儿长在一个把儿上,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我们小时候叫“野葡萄”;“迷糊菜”、“马齿菜”、“白花菜”、“面条棵”、“水萝卜棵”都是能吃的,拔回家,中午下面条的菜就有了。长在麦田里,有小石榴一样的种子,开着粉粉的小花儿,叫“王不留行”,可以帮助哺乳期的准妈妈下奶;开着喇叭似的花,根是黄色的,叫“地黄”,可以止血;长着舌头一样的叶子的是“车前草”……
妈妈勤快、乐观,再苦的日子也不说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新盖了房子,爸爸又因为腰疾不但不能干活还要长期吃药。沉甸甸的担子就都压到了妈妈肩上,记忆中的妈妈从来都没有闲过,家里、地里到处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妈妈除了吃饭时听听收音机,好像没有别的爱好,不跟人家长里短闲聊,不打牌,不打麻将。冬天不用忙地里了,她又开始织布、做鞋。到现在我家里都放着妈妈亲手织的满满一箱子土布,两个弟弟家的跟我一样多,都是妈妈一线线纺出来,一梭梭织出来的。生活繁琐而辛苦,爸爸也不知道心疼妈妈,经常跟她吵架,可轻易没见过妈妈露出愁容,她说话声音洪亮,脸上永远挂着浅浅的笑容,似乎一地鸡毛都被她自动过滤了。
后来在深圳工作,一两年才回家一次,每次给妈妈打电话,都在五分钟以内搞定,“在忙什么?家里都还好吗?身体好吗?”妈妈从来不会碎碎念,叨唠、煽情这些事情她都不善长,也许是年轻时太忙养成的习惯吧。但是听听妈妈坚定、响亮的声音,我就能汲取力量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转眼间,妈妈已经六十多岁了,两鬓多了不少白发,脸上也爬满了皱纹,但其他的似乎都没变,妈妈依旧爽朗、乐观、勤劳、善良,依旧没有学会唠叨,身体也像年轻时一样挺拔,充满活力。希望时光走慢点儿,让妈妈也学会慢下来,享受生活。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