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勤俭节约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从小,我就学习过这样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次念起,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面貌和辛劳景象就出现在我眼前,老师会以此教导我们要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如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宣传、发扬和落实勤俭节约精神。从古至今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勤俭节约不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部分人的事。抗战时期,物资紧张,我们需要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特别是遇上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我们不得不勤俭节约,精打细算。2021年,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人民生活富足安康,难道我们就不用勤俭节约了吗?不!我们更加需要勤俭节约,我们应当明白居安思危的警示,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不仅是国家和人民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不仅要坚持,更是要持久;不仅是部分人,更应是全社会人,践行勤俭节约精神。

勤俭节约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实事,出实效。现代社会,我们怎样勤俭节约呢?第一,思想不懈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勤俭节约,有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荣辱心。第二,从小事做起。吃饭不浪费,倡导光盘行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家吃饭根据人数、饭量酌情烹饪,在外吃饭合理点餐,剩餐打包;用水用电不浪费,拧紧水龙头,及时关电,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用纸不浪费,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纸张都是不可或缺的,要充分用纸,正反面办公学习。第三,发挥辐射作用。通过自己的力量宣传倡导身边的人行动起来,勤俭节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让我们重视起来,从我做起,做“勤俭节约”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示范者和引领者,让勤俭节约精神成为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