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月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神话和浪漫的代名词,提到月亮,人们脑海中总能想起一些故事和诗词。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从李白的《古朗月行》到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些无不体现古人对月亮的向往与赞美。
与月亮最为亲近的节日自然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之后。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说在中秋节这天的夜晚,月亮距我们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最圆。古人会进行一种叫“祭月”的古老仪式,来祭拜月亮,祈求福佑,随后慢慢演变成为我们现在的“赏月”。亲朋好友会在这天相聚,远方的游子会在这天归家,月圆代表着团圆,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吃月饼、赏月亮,好不快活。
提到月亮自然少不了诗词歌赋,首先想到的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为表达对其弟苏辙的思念而作,诗中他为不能在这月圆之日团聚而感到忧伤,难以入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出作者在中秋之夜,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对一切经受着别离之苦的人表示着美好祝福。
其次,便是一首诗,这首诗享有“孤偏盖全唐”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头便是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一个“生”字,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鲜活的生命。随后作者向月亮发起了提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上是什么人第一次看到月亮?月亮又是哪年第一次照到了人呢?月亮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促使着作者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奥秘……
不难看出,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自古至今都深受大家的喜爱。中秋节代表着团圆、代表着相聚,希望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毕竟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