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时节忆屈原
端午将至,龙舟竞渡,粽叶飘香。在赛龙舟、吃粽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缅怀先人屈原。
粽子软软糯糯、清香扑鼻。我垂涎粽子的美味,也享受包粽子的乐趣。小时候,每到端午,母亲便会把准备好的材料摆在大桌子上:一大盆浸泡了一夜又白又饱满的糯米,一大盆浸在水里鲜艳欲滴的粽叶,还有一块块泡在酱油里肥瘦相间的猪肉。我一边学着大人的手法包粽子,一边听父亲讲粽子和屈原的故事。
父亲说,屈原本为楚国重臣,受楚怀王信任,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但因他人谗言与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被逐出郢都。后虽被召返,但因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近小人,远贤臣,屈原再次被驱逐。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国国都郢都被秦国攻破,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之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感念屈原的爱国心,纷纷包粽子投入江中,以免屈原的遗体被鱼虾咬食。慢慢地就有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以此来纪念屈原大夫。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已逾两千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小时候读屈原这些诗词我都钦佩万分。但他的跳江自尽也令我难以理解。哪怕怀才不遇,哪怕报国无门,也可偏安一隅,自了一生,何必自我了断呢?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多年后,我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为三两碎银放下自己的理想与初心。睁眼后便带着“面具”重复每天的工作。想着若干年后,领着退休工资,也欣然自得。但这真的是我们内心想要的吗?真要浑浑噩噩终其一生?我多次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想到屈原。他出身高贵,身居要位,完全可以尽享锦衣玉食,而不问天下时事。可他偏偏不甘享乐,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初心,与阿谀奉承之徒势不两立。即使被两度流放南蛮之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绝不妥协。
在那个礼崩乐坏、楚材晋用的年代,他也可以偏安洞天福地乐享人生,可以择木而栖去国高就,然而他没有。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以死殉道,留下千古正气。他用自己的死告诉我们,要始终坚守着心中的理想与初心,不要动摇。他的灵魂如同高原圣洁的雪莲,洁白无瑕。江水污染他的身躯,他的灵魂却洗涤了后世。
转眼两千年风云散去,战国刀兵沉沙折戟,汨罗江水依旧东流。那些踏破郢都的秦军铁骑的后人们,此刻也和楚人一样岁岁竞渡,与九州一起年年粽香。
如今,又是一年端午时。像往年一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孩子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节,我笑着将孩子抱过来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辅导老师 刘秀芳)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