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古会
农历三月,家乡的古会如期而至。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把古会时间定在春天,而不是在夏天、秋天?我问了娘,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想:也许是为了给春忙的庄稼人放个假,让他们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暂得几天的清闲。另外春天气温暖和,适合亲戚朋友们团圆小聚。就这样,我们村子的三月古会流传了几百年,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古会很隆重,二月底大人们已经开始满心期待。爹娘会把给小麦打药、浇水这样的农活提前安排妥当,年轻人也尽可能加班加点多做点工作,就是为了古会那几天和亲戚朋友好好聚聚。那几天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好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工作按一下暂停键。你瞅,平时总扯着大嗓门骂大脚哥偷懒的嫂子也不吵吵了,眉开眼笑地准备各种吃食。
唱戏是必须的。村里每年都会选一批精明能干的会首专门负责请演员唱戏等事宜。戏台是几年前大家共同出资修建的,结实又漂亮。装音响、试灯光、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就开戏了。豫剧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河南人的最爱。你听,你看,声声鼓乐马上吸引了周边几个村子的百姓前来围观,以上了年纪的老人居多,他们听戏、评戏、评演员,甚至情不自禁地跟着唱戏。奶奶是个老戏迷,每天下午必然去听戏,听完了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戏文,讲完又忙着催我娘做饭,吩咐我大姑晚上多拿件衣服御寒陪她再去听戏……年轻人多是趁着晚上去戏台下转转,看看热闹;年幼的娃娃总推着挤着往后台钻,看演员化妆、卸妆,对穿着戏服的演员充满好奇。
娘总是提前两三天把姥姥接到家里,村里嫁出去的闺女也几乎同步回到娘家,这不,大姑从开戏就在娘家住着。我离娘比较近,白天去,晚上回,婶婶每年总笑“骂”我,说我这几天在娘家吃的比给娘拿的礼物还多,还真是这样,怎么就那么愿意回娘家呢?怎么就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呢?
正会那天,大街上早早地被各种卖衣服、卖鞋子、卖小吃的小贩占了去,交通瞬间堵塞,真真成了“步行街”。不大一会儿,小吃的香味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正在厨房帮妈妈端盘子送碗的娃娃们趁着大人不留意,偷个空去买个炸串、吃个冰激淋,回到家再打着哈哈挨老母亲一顿臭“骂”。亲戚朋友都来了,聚到一起欢欢笑笑自不必说,饭后,大家又结伴去买便宜又实惠的生活用品,讨价还价热闹非凡……下午,亲戚朋友们要走了,娘便极力挽留大家听戏,在我印象里,每年总有姑姑大姨舅舅们欣然留下,于是娘又是一顿忙活:铺床、找被子、做晚饭……
真好,家乡的古会!真好,淳朴可爱的家乡人!古会如此之盛况,只待明年。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均为《科达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